據《勞動報》報道,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過去多年,然而為什麽這一非法添加會導致“三鹿寶寶”發生腎結石乃至腎衰,在科學上卻至今是個謎。昨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公布了他們的一項研究成果,終於揭開事件謎底:這些都和人體腸道內一種菌群有關。據悉,這一研究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發生於2008年的該起奶製品汙染事件,共導致逾五萬名嬰兒因患腎結石而就醫,其中部分人出現腎衰,有4人死亡。一種用於製造塑料、塗料、化肥等化工產品的工業原料,本來是不會被人體吸收的,為什麽會形成結石並致腎功能衰竭?賈偉、鄭曉皎和趙愛華等領銜的課題組經過多年追蹤、研究,最後發現這一切和腸道細菌的代謝有著密切關係。
轉化醫學中心課題組首次發現,某些腸道細菌,尤其是克雷伯氏菌,具有代謝含氮化合物(也稱為固氮)的能力,能夠在腸道中代謝三聚氰胺,轉化為三聚氰酸並逐步將其降解。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本身毒性極低,但極易互相結合形成晶體,這兩類物質進入血液循環後,在腎小管中與尿酸結合形成大分子複合物類的結石,堵塞腎小管,導致腎毒性。
研究先在大鼠模型上得到了證實,隨後經過進一步的體外實驗,科研人員發現三聚氰胺可以被實驗動物的糞便中培養出的腸道細菌所降解。他們將Klebsiella屬細菌定植於大鼠的腸道中,發現三聚氰胺的毒性顯著增加,腎髒中的結石數目增多。
據分析,隻有約1%的嬰兒體內具有克雷伯氏菌,而這個百分率與服用嬰兒配方奶後罹患腎毒性的嬰兒比例剛好契合。這一結果提示腸道細菌在因服用配方奶導致腎毒性方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指出,這一部分嬰幼兒之所以發生中毒現象,是由於他們的腸道含有較高豐度的能夠代謝三聚氰胺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的緣故。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的子刊《科學-轉化醫學》,引起廣泛關注。
上一篇:海南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
下一篇:廣州日報評“食藥警察”設立能否保障“舌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