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平衡品質
2010年,中國發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牛奶產品的有《巴氏殺菌乳》、《滅菌乳》、《調製乳》等。
其中隻有巴氏奶是僅以生牛(羊)乳為原料,經巴氏殺菌等工序製得的液體產品。而在滅菌乳和調製乳中,可以添加或不添加複原乳,但添加了需要標注。
此次檢測的6品牌8款牛奶產品中,除了旺仔牛奶有在包裝上以大字體標注“複原乳”,其他產品均標注原料為生牛乳。而在市場上的產品,除了極個別有在配料表中注明添加奶粉,大部分也為生牛乳。
“中國乳製品資源分布不均勻,卻又人口眾多,需求量大。從進出口數據來看,有可能會出現使用複原乳而未標注的情況,但複原乳是很重要的補充形式。複原乳產品作為乳品供應是達標的,可以滿足三四線城市的基本需求。”宋亮認為,複原乳是必要的。
而在關於複原乳的討論中,對於複原乳標注和監管的缺失,一直受到業界關注。對此,廣州乳業協會會長王丁棉表示,現在的國標是比較粗糙的,有許多地方應予充實和完善,相信國家會在這方麵有所作為。
“農業行業標準NY/T 939-2005《巴氏殺菌乳和滅菌乳中複原乳的鑒定》在中國的環境裏已經運用了多年。實踐告訴我們,這個標準既容易受到乳品企業不規範熱處理的幹擾,也由於缺乏原料乳粉的熱處理等級標準,因而難以定量計算。這是中國目前的國情。”顧佳升在2014年8月發表的《完善複原乳檢驗和監管的思考》中即指出,國際上采用的是更為先進的,且適用於所有“奶製品的熱傷害程度”鑒別鑒定原則。
簡而言之,生牛乳在加工成粉的過程裏經受的熱負荷不同。熱負荷越大則牛乳的營養成分遭受的損失越大,這種損失主要表現為乳汁中多種營養物質生理活性的丟失,而不是數量的變化。經典的乳蛋白質、乳脂肪、乳糖、水分等“成分含量”類的指標並不能體現它們的變化,而需要采用新的評估指標。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某些企業可能會采用不合規範的技術手段加以掩蓋菌落總數超標的原料奶,多次加熱(包括預巴殺)或者超強度熱處理是其中最常見的兩種手法。其結果不僅是額外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更為致命的是嚴重傷害了牛奶的活性成分。
通過對受熱後變性或鈍化的成份如乳蛋白裏的各種乳清蛋白和酶,以及經熱處理之後新產生的物質如乳果糖、糠氨酸等指標進行檢測,那麽,複原乳的“濫用以及被妖魔化”兩種不良傾向,都可以得到監管了。
宋亮也估計,未來的一兩年國家將對牛奶標準進行升級,建議政府對乳蛋白的熱強度這塊提高技術指標和監控。
上一篇:青島膠州市食藥監局組織開展食品質量安全承諾係列活動
下一篇: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做好重大活動和節日期間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