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汙染治理是水產養殖中最為頭疼的難題之一。眾所周知,用物理的方法(如打撈)雖可清除部分汙染物,但對氨氮、亞硝酸鹽等化學汙染物以及禽畜糞便等的處理難以奏效。化學方法又易造成二次汙染。近年來,能夠“吃”汙的微生物控製汙染技術逐漸受到重視,並在汙水處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微生物製劑對環境沒有危害,同時還能促進生物鏈的形成。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所產生的魚類排泄物以及未經處理的養殖廢水和工業廢水汙染引起病害的麵積在水產養殖中占總養殖麵積的15%~20%,這些水體氨氮濃度升高,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反過來製約魚類生產。為減少氨氮汙染帶來的危害,常用的加注新水、臭氧氧化等方法不僅有很大的局限性,脫氨效果並不理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
水產微生物製劑可迅速降解水體中的殘存飼料、魚類的糞便及其它有機物,特別是清除池塘水體底部,能有效避免固體有機物和有害物質的積累。這些藻類為主的浮遊植物所產生的光合作用,又為池塘中的水產動物提供氧氣,從而形成池塘良性的生態循環。促使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塘內形成優勢種群,可抑製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減少疾病的發生。
目前國內有益微生物在水產的應用日益被重視,國內獨立開發的主要是一些單一菌株,如光合細菌、芽孢杆菌、蛭弧菌等;複合製劑主要是仿製或引進國外的商品。
上一篇:廣東五成食源性疾病由微生物引發
下一篇:盡快細化完善兒童食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