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食品安全“微”機待解


錄入時間:2015-8-25 9:14:04
   
   在我國,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各類食品安全事件中占比最高。對於食品微生物風險的防控,政府的步伐從未間斷。在我國微生物風險管理體係中,食品中生物性危害因素監測、常見致病菌檢測都被列為重要方麵。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5年上半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其中顯示,上半年,我國從5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退運或銷毀不合格進口食品共計1225批、4960噸、1452萬美元。調查發現,微生物汙染是進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與幾十名院士、教授等專家聯合發布《2014年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解讀報告》,微生物汙染同樣被認為是2014年影響食品安全的首因。
“致病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的禍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秀梅指出,僅批次檢驗並不能保障食品安全,過程控製及遵循必要的程序和食品安全保證體係,才能有效防控食品微生物汙染。
食品微生物汙染頻發
2006年,美國爆發“毒菠菜”事件,幾十人因食用被大腸杆菌汙染的菠菜中毒身亡;2010年,美國連續發生沙門氏杆菌感染甜瓜事件,並造成群發性食源性疾病;2011年,德國、瑞典等國因豆芽菜感染大腸杆菌造成幾百人中毒;2014年,丹麥多人因食用含有李斯特菌的香腸中毒身亡。
這些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病源微生物汙染成為罪魁禍首。
在我國,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各類食品安全事件中占比最高。日前在第四屆工業企業微生物安全控製技術與實踐研討會上,劉秀梅給出一組數據:2011~2014年,中國所有食源性致病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29.5%,患病人數則占到46.3%。
劉秀梅表示,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食源性疾病暴發調查和控製指南中顯示,由生物因素構成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占到84%以上,其中包括17種細菌、5種病毒、18種寄生蟲和7種生物毒素。
who估計,全世界每年數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使用了各種致病微生物汙染的食品和飲用水。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170萬0~15歲兒童因食源性微生物汙染引起的腹瀉而死亡。
不僅如此,食品微生物汙染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全球每年因微生物汙染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大約為65億~350億美元。
在全民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控製食品當中微生物風險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快速檢測成趨勢
對於食品微生物風險的防控,政府的步伐從未間斷。在我國微生物風險管理體係中,食品中生物性危害因素監測、常見致病菌檢測都被列為重要方麵。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部主任李鳳琴指出,我國衛生部頒布的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指標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三項。在她看來,食品中微生物的指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僅能反映出食品中微生物質量,也能反映出食品的有效保質期,以及評價食品加工場所的環境衛生狀況等。
然而,隨著檢驗要求的提升和檢驗規模的擴大,傳統檢驗方法的缺點日益凸顯。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娉表示,傳統的食源性病原菌的檢測、鑒定,仍停留在分離培養、形態觀察、生化鑒定和血清學分型水平上,大多存在實驗操作煩瑣、檢測周期長、特異性不足以及靈敏度低等問題。
在王娉看來,麵對企業質量控製、節約人力資源成本、降低運營成本以及市場銷售環節快速出貨的各項需求,快速檢測將是食品工業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快速檢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實驗準備要簡化;樣品經簡單處理後即可測試;分析方法簡單、快速、準確。”王娉介紹稱,目前,許多政府檢測機構及生產企業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快速檢測方法,例如atp(三磷酸腺苷)法、免疫法、測試片法、濾膜法等。
不過,由於微生物的汙染不均勻,並且還會存在變異等現象,這對微生物檢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快速檢測方法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不足。
以免疫法為例,其根據檢測模式和檢測信號的不同,可分為酶聯免疫試劑盒和膠體金檢測卡兩類。該方法的優點就是操作簡單(尤其是膠體金檢測卡),適合於現場快速檢測,但卻存在靈敏度依賴於抗體的質量,對變異較快的微生物檢測困難等缺點。同樣,atp法雖然幾分鍾內即可得到檢測結果,但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隻能用來估算總的細菌數,不能判定特意細菌或病原菌的存在。

 

上一篇:2015年我國益生菌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下一篇:勝利深部油藏激活微生物采油技術獲發明專利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