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開始陸續出現輪狀病毒散發病例和水痘病毒感染病例。
秋季,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的孩子多了起來,一般是患了輪狀病毒急性胃腸炎(俗稱輪狀病毒腹瀉或秋季腹瀉)的緣故,水痘則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院兒科副主任,重症醫學科主任、兒科副主任醫師夏天航提醒,接種和服用疫苗很關鍵。
兩種病毒進入高峰期
輪狀病毒因其形狀而得名,主要是引起3歲以下的孩子腹瀉。在秋冬季節,它的“攻勢”更加猛烈。
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感染輪狀病毒兒童的排泄物或嘔吐物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若吃的、喝的、用的被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汙染,比如手、衣物、用具等,輪狀病毒就會直接或間接傳染給其他人。
“目前來說,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都已經用過輪狀病毒的疫苗,身體會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發病後症狀都不會很重,住院的小患者不是很多。”夏天航介紹道。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以由接觸患者皮疹的皰液或呼吸道傳染。兒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發病。如果接種了水痘疫苗,孩子體內會產生抗體,基本可以避免發病,就算發病後症狀也不會很嚴重。症狀比較輕的開好藥就可以回家了。如果就診的患者症狀比較嚴重,醫生會建議馬上轉到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住院治療。
據了解,入秋後,許多傳染病也進入了高發期,水痘和輪狀病毒逐漸進入高峰期。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措施。
輪狀病毒、水痘的發病症狀
感染輪狀病毒後,早期會合並發熱、咳嗽、喉嚨痛、嘔吐、肚子痛等症狀,主要症狀是解水樣的大便,大便為蛋花湯樣,會有一股酸臭味,且次數比較多,嚴重的一天有十幾二十次。
會出現脫水症狀,中度到重度的脫水會有明顯的表現,比如說小孩子會有眼眶或囟門的凹陷,哭時淚少或者無淚,皮膚幹燥、彈性下降,小便也明顯減少。據悉,大量的脫水還會引起低血容量的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小於1歲的寶寶。
少數小寶寶感染輪狀病毒後還會並發心肌炎、驚厥和肺炎等,一定要引起重視並及時就醫。
而水痘患者在發病初期可出現發熱、頭痛、咽痛、厭食等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皮膚會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分批出現,容易破潰。前麵的好了,後麵會繼續長,持續時間比較長。有些甚至要一兩周才能完全康複。
據悉,水痘出皮疹順序為頭麵部→軀幹→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其中軀幹、頭麵部皮疹密集,四肢皮疹稀疏。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水泡、結痂。
水痘發病時會出水泡,手足口發病也會長水泡,兩者如何區分?夏天航介紹,水痘的水泡主要是在頭麵部、軀幹為主,手足口病的主要是在手部腳部、肛周,以及喉嚨裏麵長出一些小的皰疹。身上的皰疹相對比較少。
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
作為家長,在這兩種病毒開始進入高發時期應該怎麽注意?
夏天航提醒,預防孩子長水痘,接種水痘疫苗很關鍵。而要預防輪狀病毒,及時服用疫苗同樣關鍵。“這兩個病毒都是兒童常見的傳染病,通過接種和服用疫苗就可以預防。”
水痘疫苗第1劑接種年齡為12月齡至24月齡兒童,第2劑為4歲至6歲兒童。未完成兩劑者,建議補齊兩劑(≤14歲人群兩劑至少間隔3個月,≥15歲人群兩劑至少間隔4周)。
夏天航介紹,目前尚無特效抗輪狀病毒的藥物,因此,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急性胃腸炎最有效的措施。
水痘疫苗與輪狀病毒疫苗均屬非免疫規劃疫苗,家長們需要知情自願自費接種。感染後注意避免脫水
孩子被輪狀病毒感染後,寶寶及其看護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注意手衛生,不用髒手觸摸口、眼、鼻和食物等;不要讓寶寶吃手,及時清潔寶寶的手。
注意家庭衛生,室內常通風,寶寶們的食具(奶瓶、碗、勺等)使用前需清洗幹淨,衣被、玩具等要勤換洗。被輪狀病毒汙染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通過高溫、消毒劑或陽光暴曬等多種方式。
為預防孩子脫水,要給孩子使用口服補液鹽補充水分,可以到藥店購買,也可到醫院配藥後讓孩子隨時喝,少量多次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症狀出現。
水痘患者做好隔離治療,夏天航提醒,水痘傳染性極強,易感人群接觸水痘患者後約90%的易感者會發病。兒童集中場所一旦出現傳染源,容易通過飛沫傳播(交談/咳嗽/打噴嚏等)、直接接觸(使用公用物品等)等途徑擴散,導致水痘聚集性疫情在多所中小學和托幼機構此起彼伏。
孩子得了水痘,家長首先要做好隔離治療工作,得了水痘的孩子,應由專人照顧,避免接觸其他健康孩子和孕婦。同時要注意孩子的病情變化,如出現持續高熱不止、咳喘、煩躁不安、嘔吐、頭痛時應及時就診。
此外,就是要勤開窗、多通風,少去人流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做好房間、地板、玩具等的清潔,患水痘孩子的衣服、毛巾、被褥、玩具及餐具等要消毒。為了避免用手抓破皰疹,建議剪短患水痘孩子的指甲,保持手部清潔,避免因抓破皰疹而引起感染。
來源:光明網
提醒:本文章所有內容均來源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若有侵權內容,請及時聯係刪除或修改,特此聲明!
上一篇:豐富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或能提升患者抗抑鬱藥物療效
下一篇:微生物菌讓鹽堿地“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