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又又又“上新”了!
近日,中山大學丹霞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科考項目再傳喜訊。李文均教授帶領的微生物調查組團隊在丹霞山調查發現了首例細菌新屬級別物種,並命名為黃色丹霞杆菌,這也是在丹霞山發現和命名的第41個新物種。該新屬已於2023年10月4日正式發表於國際專業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國際係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誌)
微生物無所不在,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對於生態係統的維持和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據科考項目團隊介紹,黃色丹霞杆菌新物種的發現可以拓展人們對“生命之樹”的認知,新物種也意味著新遺傳資源的增加,這將進一步推動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
廣東丹霞山以丹霞地貌命名,方圓約300平方公裏的丹霞盆地中密集地分布著雄壯的峰叢-峰林丹霞地貌景觀,特殊的地貌形成了“生態孤島”和“生態熱島”效應,賦予了這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地豐富的熱帶成分,也造就了丹霞山獨特的生境和生態區係。
截至目前,生物學家在這裏發現了41個動物、植物和菌物的新物種,使得丹霞山頗具生態價值。
神奇的丹霞地貌,孕育了獨特的丹霞區係。
廣東丹霞山生物多樣性科考項目在以往科考的基礎上,首次加入了微生物多樣性科考,更加全麵地對丹霞山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深入調查。
此次的丹霞山生物多樣性考察中,微生物多樣性部分囊括多樣性調查、保護性收集和保藏該區域特色微生物資源、建立共享菌株資源庫和信息數據庫等,對於廣東丹霞山的微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這也是國內首次對國家公園候選地區域開展微生物多樣性係統調查,將會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係統物種多樣性保護帶來新理念,拓展了生物資源保護的領域。
“丹霞山生物多樣性科考”項目中微生物多樣性調查,主要由中山大學李文均教授團隊擔綱。
該團隊前期針對廣東丹霞山的不同區域和不同生境進行了多次的實地考察和土壤樣品采集工作,並開展了大規模的微生物分離培養、鑒定和保藏工作,目前分離培養和保藏了可培養細菌菌株資源2000餘株,超過400株為潛在新物種。
這表明廣東丹霞山孕育了非常豐富的微生物資源,為丹霞區係的存在提供了更多證據,值得進一步去保護、探索和開發。
此次在丹霞山森林土壤中發現的黃色丹霞杆菌可以幫助植物的根係更好地適應丹霞特有的砂岩上發育的酸性土壤,可以有效收集環境中的氮元素,幫助植物適應丹霞地貌區高溫幹旱的山地環境。
調查中還發現了能夠適應各種極端環境的微生物菌群,經過鑒定和培養,可以成為生態修複的生力軍,為生態係統和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全新路徑。
小小的微生物,大大的能量,丹霞山的微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將為人類保護地球家園帶來新希望。新物種的發現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努力,為他們點讚!
來源:廣東發布
提醒:本文章所有內容均來源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若有侵權內容,請及時聯係刪除或修改,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