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工廠千千萬萬,但你見過“細胞工廠”嗎?在這裏,生產車間裏忙碌的不是“打工人”,而是一個個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細胞,它們不吃不睡,兢兢業業生產出人類需要的高價值天然產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細胞工廠”,見識一下那些神奇的“微生物打工仔”。
細胞裏建工廠?科學家打造了一個奇幻世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增長引擎。而蓬勃興起的“細胞工廠”,正在為發展生物經濟釋放出巨大潛力。
所謂“細胞工廠”,是指科學家將生物細胞設計成一個個“加工廠”,以細胞自身的代謝機能作為“生產流水線”,以酶作為催化劑,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高效、定向的生產路線,並且通過基因技術,強化有用的代謝途徑,從而將生物細胞改造成一個個 “超級工廠”。
它為人類打開了“一切皆可造”的想象空間。比如,隻要一個細胞,就能推動各種人造動物肉生產,不需要適配血型,還能長期保存、隨取隨用人造血。再比如,以玉米等植物為原料,合成更輕量、可回收的基建材料。它還能讓稀缺用藥,成為普通人買得到、用得起的好藥。
“細胞工廠”與我們平常熟知的工廠一樣,具有不同生產階段的車間,即微生物的細胞器等。但“細胞工廠”的本質,又區別於一般工廠。有時,細胞工廠可能隻是由一類微生物組成,並不具備完善的流水線工程。
如今,在科學家設計下,秸稈、木薯、藍藻等生物質原料,通過微生物細胞工廠的作用,可轉變成丁二酸、甲烷、乙醇等化學產品,為化學工業體係提供原料。
“細胞工廠”能夠以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資源,以清潔生物加工方式,替代化學加工方式,具有節能、環保、高效、可持續的特點。
可以說,繼醫藥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之後,工業生物技術成為國際生物技術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到2025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的經濟價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到2030年,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品,將出自工業生物技術,每年可降低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未來全球60%的物質生產,可通過生物製造方式實現。
在這個已“鳴槍起跑”的生物經濟新賽道上,通過“細胞工廠”合成生物,或可解決人類食品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汙染、醫療健康等方麵問題,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吃空氣產萬物,“藍藻工廠”走入現實
“我們打造的是以陽光和空氣為原料的‘細胞工廠’,使用基因編輯等合成生物技術,改造光合微生物藍藻,利用藍藻繁殖速度快、光合作用效率高的特點,規模化生產特定物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特別研究員倪俊介紹。
以化妝品中常用的天然活性抗氧化成分——“白藜蘆醇”為例,在葡萄、花生等植物中,“白藜蘆醇”含量通常不足萬分之一。使用“藍藻工廠”後,每生產一噸“白藜蘆醇”,可相應縮短生產周期240倍,節約土地72750畝,吸收二氧化碳超過2000噸。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改造藍藻,引入不同植物的代謝途徑,就相當於把藍藻變成‘人參’‘葡萄’等植物。”倪俊說,“從理論上說,隻要是自然界植物能產生的物質,都能用‘藍藻工廠’來生產。”
改造藍藻的過程並不複雜,第一步是明確想得到什麽物質,比如某種材料分子或藥物分子。然後分析這種物質在植物中的代謝路徑,將路徑中需要的每一個基因,都編輯到藍藻中去。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基因剪刀”,把相關基因片段剪輯下來,再插入藍藻細胞的基因序列中,藍藻細胞就具備了合成這種物質的能力。
這些改造過的藍藻細胞可快速繁殖,隻要有空氣和陽光,就能生產出葡萄糖、甘油、薑黃素、白藜蘆醇等各類物質。
世界上的微生物千千萬萬,為什麽會想到改造藍藻?倪俊解釋,有“植物祖先”之稱的單細胞生物藍藻,能表達幾乎所有植物源的基因,而且內部結構非常簡單,便於改造,還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驅動二氧化碳來合成產物。
如今,藍藻“細胞工廠”已不再局限於實驗室,而是真正搬進了工廠,產出了“香料之王”香蘭素、天然活性抗氧化成分白藜蘆醇、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目前,倪俊團隊正在建設一條產量約10噸的規模化生產線,用來生產高附加值產物。
未來我們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肉類是我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球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人均需求量顯著增長。因此,人類一直在尋找替代蛋白,以製造出健康又環保的“肉”。
目前替代蛋白主要有三類:植物蛋白、細胞蛋白、發酵蛋白,其中發酵蛋白最具發展前景。
“發酵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是一種以葡萄糖、澱粉、糖蜜、合成氣、二氧化碳等為底物,在細胞工廠,利用微生物發酵方式生產的蛋白。”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李德茂研究員介紹,發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達40%—80%,且不含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
利用發酵蛋白製作的雞肉,在口感、香味等方麵的仿真度,可達85%左右。
“微生物發酵生產蛋白的速度,是植物的500倍,是動物的2000倍。”李德茂介紹,一畝大豆田每年可收獲約130千克大豆,獲得52千克植物蛋白。而利用100噸發酵罐進行微生物發酵,一年能生產近100萬千克發酵蛋白。
此外,發酵蛋白轉化率也較高。通過微生物發酵方式,利用1千克澱粉,可以生產出190—200克蛋白,然而用1千克澱粉喂養家禽、家畜,僅能分別生產出47克和14克蛋白。
相比而言,細胞蛋白生產雖不受原料限製,但培養條件苛刻,科研人員需要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並利用血清等多種營養物質“喂養”,使其不斷“成長”,因此生產成本較高。
“目前,發酵蛋白也有應用於飼料和醫療領域的潛力。”李德茂介紹。國際上,發酵蛋白食品也層出不窮。英國一家公司利用發酵蛋白技術進行食品開發,先後上市了健身蛋白粉、發酵蛋白“肉”漢堡、香腸、肉卷等產品。
美國一家公司則利用微生物來製造乳清、酪蛋白等,模擬出真正的牛奶,並推出首款生物製乳蛋白冰淇淋。
“具有特殊功能的發酵蛋白,也可應用在醫療領域。”李德茂表示,人們未來可以開發生產具有特殊功能的發酵蛋白,例如富硒蛋白,可同時發揮蛋白和硒的功能作用。
新型酵母“細胞工廠”,有望取代傳統農藥和添加劑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這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歌詞。這幾年茉莉備受人們喜愛,有商家將茉莉花串成手鏈,也有商家將茉莉花放入奶茶、豆漿中作為佐料。
如今,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湯紅婷研究員手中,“茉莉”不再以花朵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和氣味的方式存在。
不久前,她和同事在釀酒酵母中,合成了植物激素“茉莉酸”,首次構建了可用於合成茉莉酸類化合物的“酵母細胞工廠”。
眾所周知,酵母是一種微生物,它們喜歡吃糖和澱粉,通過發酵的方式,產生能量和乙醇。我們平時做麵包、葡萄酒和啤酒都離不開它們。
在湯紅婷的研究中,她將酵母作為一個理想底盤,來構建各種屬性的細胞工廠。比如,利用酵母的生物合成能力,將二氧化碳和纖維素等廉價碳源,轉化為高價值產物;利用酵母來生產重組蛋白,用於食品、能源、醫藥等領域。
正是在酵母的幫助下,湯紅婷和同事合成了茉莉酸等天然產物,也合成了糖類化合物和乙醇等能源物質。
茉莉酸是植物天然激素,很有潛力取代傳統農藥,通過調控植物的生長和品質,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因此,茉莉酸類化合物是“綠色農藥”的重要候選分子。
此外,憑借獨特的茉莉花香味,茉莉酸類化合物還可作為香料,用於食品和化妝品中,增添迷人的花香。
隨著合成生物技術不斷發展,未來利用酵母,可以高效合成茉莉酸類化合物,並能實現工業化生產,從而帶來廣泛的應用前景。
湯紅婷表示,看似隻是關於小小茉莉的成果,其實背後蘊含著綠色生物製造的宏大命題。想實現“綠水青山”這一目標,綠色生物製造是其中一項重要路徑。
知多一點
“細胞工廠”破解白色汙染難題
據統計,2015年至202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3.2億噸增至4.3億噸。2022年,我國廢塑料產量超6000萬噸,其中僅1800萬噸實現回收利用。隨著我國《“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出台,生物降解塑料,被視為解決白色汙染的最新方案。生物降解塑料PBS,便是利用“細胞工廠”製造出來的成功代表。科學家以秸稈為原料,創建出大腸杆菌“細胞工廠”,進而生產出“丁二酸”,可用於製造PBS。
天津工業生物所所長馬延和介紹,這種方法讓生產丁二酸的成本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94%,使未來PBS生物塑料的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清華大學科研人員則通過改造嗜鹽菌,讓其在餐廚廢棄物水解物中生長,從而生產出生物降解塑料PHB,包括PHB在內的PHA,是一係列由微生物合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能夠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實現生物降解,是可以完全降解的新型生物材料。目前,我國已走在全球PHA產業化的前列,規劃產能超過10萬噸。這也為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個全新途徑。相比普通塑料動輒上百年的降解周期,PHA製品進入海洋後,約1—3年即可實現完全自然降解。同時,純PHA製品對海洋和陸地動物無害,即使食用也沒有大的傷害。
來源:大眾日報
提醒:本文章所有內容均來源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若有侵權內容,請及時聯係刪除或修改,特此聲明!
上一篇:科學家采用諾獎技術,成功清除已感染的HIV病毒
下一篇:什麽是腸道菌群?它在默默守護你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