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已成為各國政府、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報道,我國《食品安全法》有望在年底出台。而在此前的短短一個月內,收到各種意見和建議1萬多條。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部關係到13億人身體健康的法律在人民心裏的份量。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總體情況應該說還是良好的,與以前相比好得多。15年前,我國總體食品合格率按標準衡量大概隻占50%~60%,現在已達到90%以上。比如醬油,由於生產方式落後,合格率較低,但現在醬油的合格率也在80%以上,而且名牌醬油的合格率接近100%。筆者以為,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前後,應切實抓好以下四個方麵的工作。
一是抓源頭,紮實地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係。據統計,我國現有大約45萬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其中有大約35萬家為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占總數78.8%。雖然其產品市場占有率僅為9.3%,但卻是我國食品安全存在隱患的主要源頭。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更是比較突出,不時有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見諸報端。日前國家己陸續出台了月餅、饅頭等標準,對此大家見智見仁,意見頗多,這其實是一件大好事,說明老百姓與整個社會都在關注食品安全標準體係的建立。
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係,要考慮我國的國情,這樣建立起來的標準才會有生命力,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時要盡可能與國際慣例相適應,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國際貿易急劇增加,食品進出口成為常態;同時,雖然我國出口食品質量99%以上是合格的,但不排除極個別產品會出現問題,還有些國家利用本國法規,提高標準,人為設置食品進口障礙,導致食品安全貿易糾紛。因此,保證進出口食品安全已成為當務之急。
有了食品安全標準,還要狠抓標準的貫徹執行,這就從源頭上把住了食品安全關,也使食品企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國家質檢總局專門頒布了《產品標識管理辦法》,要求產地要標到地、市一級,便於執法部門找到源頭,而不是大海撈針。這樣,不僅與《食品安全法》很好地銜接,而且也有力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二是抓流通,構建完備的流通監管機製。目前,我國有食品質量標準近3000多個,而與流通領域相關的標準卻很少。生產加工的標準數遠多於流通的標準數。換句話說,即使食品生產質量合格,也難保不在流通領域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流通環節越多,食品安全的風險就越大。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極大。食品生產,特別是農村小企業、小作坊的生產、銷售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譬如,某個鄉村小作坊可生產蛋糕,銷售範圍就在本村,保質期也就3~5天。但有些食品保質期在6個月以上,就可能銷到全國各地,這就需要讓食品的生產批號、生產日期、數量、銷往何地、運輸、貯存條件等等都有據可查,構建完備的流通監管機製,這有利於今後實施食品召回製度。沒有完備的流通監管機製,實施食品召回製度是一句空話。
三是抓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新局麵。食品安全涉及衛生、海關、疫檢、工商、公安、質監與食藥監等部門,有人質疑:政出多門,互相扯皮,工作不好開展。其實,這正是中國的特色,食品問題涵蓋範圍包括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餐飲服務,還有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以及食品相關產品,例如廚具的生產經營等等,門類繁多,內容龐雜。如果說讓一個部門來管理,不僅部門人數要奇多,而且每個人必須是“通才”,要通曉檢驗、檢疫、標準、認證等各方麵的知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食品監管甚至是由七八個部門完成的。其實,在我們分段監管食品安全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部門職責的無縫銜接,必須既不交叉,又不脫節,以避免推諉扯皮,保證監管落到實處。所以,食品安全監管體製改革完善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沒有最好的,隻有最合適的。
四是抓宣傳,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識。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第二類是化學性汙染;第三類是非法使用添加劑。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廣大老百姓,所以我們要抓好宣傳,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要構建食品安全宣傳“動態網”,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途徑廣泛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工作;構建食品安全建設“示範網”,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餐飲等環節的宣傳教育,全麵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構建食品安全廣告“監測網”,加強對各級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報告和應急處置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及時向轄區廣大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宣傳食品安全法規、食品消費知識,公布監測結果,發布消費警示,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切實做到依法生產、合法銷售、健康消費。
上一篇:四川汶川7.8級大地震 溫家寶抵川指揮抗震救災
下一篇:第二屆全國微生物基因組學學術研討會第二輪通知暨報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