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長江上遊漁業資源麵臨枯竭 專家:隻能盼十年禁漁


錄入時間:2013-9-4 9:18:21
   
   “我們改變不了電站大壩的建設,隻能呼籲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委會(以下簡稱長漁委)辦公室主任趙依民,一邊焦慮於長江魚殤,一邊無奈於機構的弱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漁委組織的聯合科考團在8月15日發布的《2013長江上遊聯合科考報告》指出,長江上遊的漁業資源麵臨枯竭,長江流域亟須十年禁漁。早在7年前已有中科院院士如此呼籲,這一次,長江之魚可無虞嗎?
  “失去的不是食物,是種源資源”
  長江到底還有多少魚?
  2013年6月,長江上遊聯合科考團在金沙江上遊進行漁業資源采樣時,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結果還是讓他們感到吃驚。三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還有3種外來物種。而曆史上金沙江流域監測魚類有143種。
  兩個月之後的8月15日,科考團在其發布的科考報告中指出,長江上遊漁業資源已麵臨枯竭。
  而整個長江到底還有多少魚,在相關科研缺失的情況下,以曆年漁獲量或可見一斑。長漁委提供的資料顯示,1954年,長江流域漁業捕獲量為43萬噸,1955-1971年,年均捕撈產量26萬噸,其後便開始下降,到1980年代,魚產量年均波動在20萬噸左右,1990年代魚產量約為80年代的一半,而到2011年,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
  更具體的數據是:長江口區刀鱭、鳳鱭等魚類資源急劇衰退,刀鱭由2001年的694噸下降到2011年的50噸,鳳鱭產量也由2001年的1182噸下降到2011年的不足50噸,而曾經位列“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年產量最高達1600噸,現在已基本絕跡,河豚、團頭魴、長江刀魚、黃顙魚、中華鱘等也已難尋蹤影。
  長漁委辦公室主任趙依民說,由於長江一些特種魚類數量已經下降到一個很低的數字,已不適合作為一種食物的來源,其價值應作為種群資源,作為養殖魚類的原種基地。“如果長江的魚沒了,那麽我們失去的不是食物,而是珍貴的種源資源,而這個是無法逆轉的”。
  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則說,長江流域“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種是所有流域中最好的,它長得最快、最大,理應作為種源資源進行保護。
  “棲息地破壞了,放魚苗有什麽用”
  當由32名科學家組成的科考團順金沙江而下,到達烏東德時,他們看到,在這個四川、雲南兩省交界的偏遠之地,一個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的水電站正在興建。
  到2014年,金沙江烏東德段將被大壩所截斷,然後蓄水成湖,淹沒四川、雲南兩省4州9縣約104平方公裏的土地,4萬多人將移民他方。
  在烏東德水電站下方,還有另三個世界級的大型水電站。它們分別是洛溪渡、白鶴灘以及向家壩電站,其中洛溪渡電站排名中國第二。這四座巨型水電站建成後,裝機總規模將達到43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900億千瓦時,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
  而在烏東德電站上遊,另有21個梯級的電站在規劃或建設之中。由此,金沙江將被分割為一段段靜流。
  而造就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金沙江屬我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水能資源極為富集的河流,其水能資源蘊藏量達1.124億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達9000萬千瓦,實現金沙江水能資源的利用,實現西電東送,是我國能源戰略最為重要的部分。
  同樣的水電開發也發生在長江流域其他江段。
  趙依民表示,長江漁業資源衰竭主要受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水域環境汙染和挖沙等四大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水電站的建設。這些電站直接截斷了江流,截斷了魚類的洄遊路線,毀滅了魚類的棲息地,而沒有了水流的刺激,魚類的產卵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引起科考團反思的是,為何水電站都能一一通過環評順利建設呢?
  複旦大學流域與自然保護區專家陳家寬教授說:“環評審查時,你提反對意見,下次他就不請你去了,並且針對你提的意見,他會做一些修改來應對你。”他舉例,比如對魚類的影響,對方會提出建一些特有魚類的增殖放流站,“事實上大水壩把魚類的生長環境與棲息地都完全破壞了,放養一些魚苗有什麽用?”而更為嚴峻的是,對於單個水電站的建設存在環評,但在長江流域,卻沒有梯級電站疊加影響的綜合戰略環評。
  成立長江局也難有作為?
  當一個大型水電工程進入規劃或建設時,按照我國漁業法規定,項目必須征求漁業部門的意見,但這並沒有強製力。“在水利部、交通部以及大型水電集團麵前,地方漁政部門、長漁委顯得很弱勢,我們隻有一個《長江流域漁業管理規定》,一個農業部內部的管理規定。”8月28日,在位於上海的長漁委辦公室,趙依民說。
  《長江流域漁業管理規定》製定於1995年,2004年農業部對其進行了初次修訂,但“有些內容已經顯得過時,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從2012年初開始,長漁委開始組織對《長江流域漁業管理辦法》進行再次修訂,並形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規定》呈送至國家農業部。對於修訂後的管理規定的通過,趙依民持樂觀態度。
  但在長漁委的計劃中,“最終希望將《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規定》再往前推進一步,形成國務院發布的條例”。至2013年8月,這個管理條例已完成討論稿。在討論稿中,加入了漁政部門對“水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補償賠償”、“捕撈準入製度”等方麵的執行權限。
  “條例會是更高一級的立法,水利部、交通部、農業部都在管理、利用長江,農業部係統的管理規定沒有權力約束其他部委,所以希望能出台一份從國務院立法到人大通過的規範性條例。”趙依民表示,“但條例的出台會非常難,它需要國務院法製辦牽頭去跟各個部委溝通,各個部委在自身的利益麵前,不會輕易讓步。”
  2013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辦公室項目主管雍怡曾參加了在煙台舉行的《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條例》討論會。這次討論會有長江流域19個省市的漁政部門參加,雍怡說:“這次會議沒有達成什麽成果,大家更多地在討論漁政部門並入海警局的事情。”
  趙依民告訴記者,“確實,我們整個部門已經被並入新成立的海警局,職能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已經無力推進這個條例,這個需要農業部組建新的部門去推進。”
  根據內部消息,國家農業部正在籌辦成立長江局。
  “即將成立的長江局也難有作為,畢竟它也隻是農業部下的一個機構,它和長漁委一樣隻是一個低級別的機構。”複旦大學教授陳加寬認為,“如今,我們根本阻擋不了各級水電站的建設,或許我們能做的隻有呼籲長江十年禁漁。”
  不僅僅是魚的問題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提議,最早是在2006年由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提出。
  提出的原因是,從2002年開始的長江分段的每年3個月禁漁期未能真正挽救危局,魚類數量還是越來越少。
  趙依民認為,長江十年禁漁的條件是具備的。因為現在長江的漁民數量大概為14萬,每年捕魚數量不到10萬噸,對於我國每年5000萬噸的總漁獲量,比例很小,根本不會構成食物危機。
  在東海水產研究所2012年所做的一份《長江禁漁期漁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長江流域各省市從漁人口為14.5萬人,漁船總數為62022艘(其中獲許可證數為37914艘),人均年收入為18727元。趙依民說:“實際上,漁民已經賺不到什麽錢,國家理應出台政策給予低保,讓他們轉業。”
  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如此展望十年禁漁的前景,“長江魚類有了十年的休養生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複,而十年之後,當這一代漁民退休之後,長江也沒多少專業漁民了。”
  既然漁民的轉業安置並非難以施行,為什麽長江十年禁漁呼籲多年,仍毫無進展呢?
  趙依民透露,長漁委曾向農業部多次提出這個建議,中央在2010年也曾劃撥給農業部4000萬元,讓其給長江上遊漁業資源保護區內的漁民做轉業安置,但農業部並未接手,或許認為僅有4000萬不足以完成這項複雜的工作。
  “這是錢的問題嗎?我認為不是,給15萬漁民上低保,我們國家財政完全能出這一點錢,但包括農業部在內的一些國家部委不願意去做這個工作。”陳家寬說。
  曹文宣、趙依民、陳家寬、危起偉等人的“共識”是:長江必須出大事,這樣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一些漁業種類慢慢消失,它不會像毒奶粉事件一樣有劇烈的社會反響,但物種資源消失了就沒有了,這對於物種基因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巨大的傷害。”陳家寬說,“當長江的大多數魚類都沒有了,那麽長江就死了。”
  但實際上,長江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魚。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辦公室主任任文偉看來,泥沙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上遊興建大壩,長江下遊河床由於清水下切的作用,河道在加深變寬,這導致了沿江如鄱陽湖、洞庭湖等水量流失加重,造成湖泊周邊地區的幹旱,清水對於長江河口的衝擊,也危及下遊大城市群的安全;同時,三峽大壩處於備受泥沙淤積的困境,而相同的問題也會出現在金沙江等流域內的大壩之中。“這些可能要經過好幾十年才會顯示出效果來,但到那時候,就已經晚了。

 

上一篇:呼市繳35噸冒充食鹽工業鹽

下一篇:福建3批次香菇被檢出鎘超標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