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本采集的一般原則
1.早期采集:采集時間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狀典型時,而且必須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藥物之前采集。
2.無菌采集:采集的標本應無外源性汙染。
在采集血液、腦脊液、胸腔積液、關節液等無菌標本時,應注意對局部及周圍皮膚的消毒,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對於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竇道標本應由竇道底部取活組織檢查,而不應從竇道口取標本,以免受皮膚表麵正常菌群的汙染,造成混淆和誤診;
對於從正常菌群寄生部位(如口腔)采集的標本,應明確檢查的目的菌,在進行分離培養時,采用特殊選擇性培養基。
采集的標本均應盛於無菌容器內,盛標本的容器須先經高壓滅菌、煮沸、幹熱等物理方法滅菌,或用一次性無菌容器,而不能用消毒劑或酸類處理。
3.根據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厭氧菌、需氧或兼性厭氧菌,以及L型菌采用的方法不同。
4.采集適量標本:采集量不應過少,而且要有代表性,同時有些標本還要注意在不同時間采集不同部位標本。
5.安全采集:采集標本時不僅要防止皮膚和黏膜正常菌群對標本的汙染。同時也要注意安全,防止傳播和自身感染。
(二)標本的處理
一些對環境敏感的細菌如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應保溫並立即送檢,而其他所有的標本采集後最好在2h之內送到實驗室。若不能及時送檢,標本應置於一定環境中保存,如屍檢組織、支氣管洗液、心包液、痰、尿等標本應保存在4℃環境中。腦脊液、滑膜液等則要在25℃保存。一般情況下,用於細菌培養的標本保存時間不應超過24h。
厭氧性標本應放在專門的運送瓶或試管內運送,有時可直接用抽取標本的注射器送。
上一篇:微生物學檢查步驟
下一篇:微生物變異的機製